2017年UBC项目二访学分享

10217公里

15小时时差

720小时

43200分钟

2592000秒

与你相遇相熟而后相别


Part 1 专业学习篇


我选修的课程是政治学和经济学。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会是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和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有意思的是政治学老师,作风可以说是很民主的,以投票形式了解同学们想要的讲课速度,甚至在决定考试题目的问题上也是很民主的——他让我们在几个问题中选出想要出现在试卷上的题目,而落选的题目他则认为当中的知识点我们掌握得不好而在最后一节课上又给我们讲了一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们把他讲的知识都理解到位。

——郑俊豪


我在UBC参加的课程是ECE package C,有Algorithms and the World Wide Web和Building Modern Web Applications 这两门课。一门课是学习计算机的算法,另一门课是学习用html、css、javascript等语言去完成一个网页。每门课各有四次作业,作业是由两人组队完成。还有最后的开卷考试。老师在课上讲的只是一些重要的问题,更多的细节的知识点是要靠自己去看书。不像国内的课堂老师会把知识点都讲一遍。

——张轩


这一次交换学习我接触到了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特殊教育这一领域。接触了British Columbia的特殊教育体系后反思国内这一领域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是一个十分值得拓展的领域。在这边学到的PBS(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和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理论和方法其实不仅仅能运用到特殊学生身上,能应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学生是独立的,有个性的,每位学生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所以这种方法有利于我们更科学的观察学生的行为并及时作出相应的措施。

——徐蔼倩


我上的是art part C (th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the global English) ,每天上两科,上午一科下午一科,老师性格和风格都各不相同。每周都会有作业和小测,最后一节课会有期末考试,算分的方式和国内一样,由考勤+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构成。老师都会放慢说话的速度,课后也会给到资料,课上听不懂得课后也可以自己复习。平时作业都是建立在课堂教学之上的,比较简单,认真听课基本都能完成,不必担心。但是如果想要拿到高分的话,那对英语的水平要求还是很高的。

——徐宁蔚


我在UBC选择的专业是Art学院的“全球文化与新闻传播”,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午的课是“语言人类学”,下午的课是“新闻学”。UBC的学习氛围也确实很好,随处都有坐着读书的人。图书馆每天开到半夜一点半,灯火通明,巨大的玻璃窗可以看见窗外天色一点一点的变化。就单单语言人类学,每天要阅读的全英文献大概是15-30页,如果不阅读的话,第二天的课程基本上就跟不上了。每周周五都有小测,小测形式一般为写论文,老师对论文格式有很严格的要求,可以说是很严谨的,也很注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新闻学的老师是资深印度记者,非常注重实操性,期末作业是组队制作一条两分钟的新闻。这时候就特别体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啦,一个好的小组确实能让你找到归属感。

——郭懿鸾


在UBC的学习开拓了我的视野,更新了我的观念,改变了我原有的做法,在那里可以体会到西方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比如时间表比较紧凑,虽然下午四点就放学,有很多自由的时间,但是中午午休时间极短,若是中午放学时留下来问老师一个问题,回到宿舍刚坐下来吃个速冻食品就得出发去上课了,所以学习时长、学业压力一点也没有少,只是不一样的方式而已。 我所选的课程是education,在我们的学校课堂上,我们有机会接触一些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科技和理论,上课用电脑比较普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周围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而且个个身怀绝技,兴趣爱好广泛、个性张扬有着满满的青春活力!

——陈靖娴


我们的教室在Sauder商学院里,深深地感受到了商科的气息,也见到了将要相处一个月的老师们,两位老师都是十分优秀的老师,而且人很和蔼、友善,课程的设置也很合理,周一到周五每天六小时的课程,到了周末就是自由安排时间。不过学习量和作业量真的很大,我每次都是deadline才做完。在这次暑假项目当中,我最欣赏的是老师们对教学的认真和执着,我最大的收益是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我最开心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有争执、有合作、有体谅。

——许明丽


西方文化中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让我印象深刻。UBC商学院的教授自我介绍时都会提到自己曾经经营过企业,之后才回归校园,而这种曾在商业社会中亲身历练的经历无疑对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他们的视野不局限于校园和书本,和他们交流时也会感受到不同背景对个人视野、思维的塑造和提升。另外,UBC的校园也真的是又大又漂亮,并且在不断地建设和翻新之中。我并不认为学校的硬件会决定一切,但毫无疑问,有宽敞舒适的教学楼和图书馆,会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而明亮便利的宿舍区和运动区,也会让人真正爱上这个地方,并真正拥有生活。

——袁芷欣


我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三个多星期的课程学习,我所修读的课程称为“Arts Education in Digital Media”,有两位professor,一位是Danny,一位是Paula。Paula真的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老师,那时她笑着说,如果你们找学校老师问Paula是谁,没有人知道,但是你要是问P. J是谁,大家就都知道了。Danny的课分为三种形式,其中和P. J相同的课程设计形式是让学生做Presentation并让别的学生作一个点评,另外两种上课形式是P. J课上没有的,一种是Danny发纸质版或电子版资料,让我们在课堂上自主阅读,然后分小组交流意见。第三种形式是去机房学习一些软件的使用,比如iMovie和GarageBand。

 ——陈飞宇



Part 2 生活篇


我们去的那个月,BC省的天气简直完美,最高气温也就二十五六度,早晚穿两件,其他时间一件就够了。住的是学校的宿舍,一个套间六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房间,套间里还有厨房和客厅。据说住在十三楼就能看到海景,可以天天看日出日落,宿舍群名都取好了,叫“枫叶国度假海景房”,然而……我们住五楼,窗外只有树!不过,吃饭的时候有时可以看到小松鼠。学校里还有各种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都很值得去的。游泳馆、滑冰场都是免费的,只是滑冰有规定的开放时间,而且要租鞋(3.5刀),所以相对麻烦一点。

——张倚榕


UBC的宿舍实在是太棒了,满足我对宿舍的所有期待。四人间。一个拥有餐桌和沙发的客厅,一个有冰箱,有洗碗机,有咖啡机,有厨具的大厨房,四个有衣柜,有书桌,有衣橱,有单人床的房间,带浴缸的两个卫生间。当然,于我而言,我最喜欢的是每个套间的独立的厨房。对于爱做饭的我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了。房间除了少了吹风机和中国人必不可或缺的电饭煲,其他要用到的都一应俱全。唯一不够完美的一点就是,宿舍离超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牛奶和鸡蛋之类的生活用品还是挺考验臂力的。后来也就学聪明了,每次去超市都会带上我那巨型的行李箱。那么多好吃的东西里,我最喜欢加拿大的水果和牛奶。在闲暇时间里,UBC还会给我们安排很多的行程计划。我们参观了学校里的人类学博物馆,体验了flyover Canada,去了richmand的夜市,看了精彩的棒球比赛,参加了有趣的运动会,也结伴去了四天三晚的rocky mountain旅行。

——韩嘉琪


不得不赞叹一下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在温哥华坐公交需要刷卡(2.2刀)或投硬币(2.85刀),当我们第一次搭公交出门的时候,身上的硬币不够,很尴尬地准备下车。结果司机叔叔善意地提醒我们不够零钱也不用下车。我们也是够实诚的,赶紧自动自觉在车上找人换了硬币,凑齐了钱重新投到投币箱里。后来观察发现有些流浪汉上车不投币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公交车司机和车上乘客对待他的态度。这大概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关怀。类似的情况还有温哥华美术馆举办的莫奈真迹展,展出期间逢周二下午5点到9点不用门票,自愿捐赠。给包括我们这群学生在内的低(无)收入者一个接触艺术的机会,也大概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善意。

——张桂菊



在ubc游学之旅中,融入环境,遇到的挑战有许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要随时能够使自己走出舒适区,适应新的环境和形势。在人生地不熟,语言不足的情况下,要应对新的人际,与当地人交往,要适应当地人的行为方式,摸索着去遵循社会生活的潜在规则。更要学会与自己非常不同的人打交道,与观念和经历有明显差异的人去相处,交流和合作。在更多自主决策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接受了自己。在和身边同学的相处过程中,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同时,这次旅程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磨练,让我发现了自己许多不足之处,学习如何为人更加独立,做事更加踏实。

——林可



Part 3 旅行篇


曾忆暴走公园、翻越雪山、踏足冰川、漫步海滩看夕阳落下烟花绽放。经历一个月都扑不灭的山火,品尝各国味觉盛宴。还有三次出游都碰不上好天气的bad luck。用心感受你的两副面貌,欣赏你如画的景色、闲适生活节奏、尊重个人空间又不冷漠的人际交往距离、人与自然共处的环保措施。也瞥见China town和dt迥然不同的黑暗,毒品贫穷无家可归等阴暗面在角落肆意滋长。国外月亮并不圆,有着棘手的贫富差距阶层固化问题。这一个月也让我对设想的留学生活大大改观,天地似熔炉,众生皆煎熬。

 ——马彗哲



最喜欢斯坦利公园和惠斯勒。因为枫叶国的夏天晚上十点才天黑,所以傍晚有很充足的时间晃悠悠在斯坦利公园踩单车。沿海的小公路,迎面而来的风清澈到感觉把整个胃都荡涤了一遍,干净到可以养鲸鱼。塞着耳机跑步的人,带着孩子滑滑轮的年轻妈妈,蓝到不能再蓝的天,以及左手边翠绿的山,右手边深蓝的海。大概是一辈子都会记住的场景了吧,是想要和爱的人一起来的地方。最喜欢的大概是惠斯勒的雪山,干净到没有办法形容。从浓浓的雾气和云层中冒出来最深的蓝和最白的终年积雪。惠斯勒有很多极限运动,比如山地自行车,比如蹦极。除此以外还坐了几乎一整天的船看了野生的自由自在的虎鲸,还去了传说中的落基山脉,以及看了喜欢到不得了的莫奈画展。学习和游玩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一个月才不会单调,也不会失望吧。

——郭懿鸾


去Stanley park 骑单车,参观学校里的人类学博物馆,Rose park,市区的Gas town,超级棒的flyover Canada,好巧也碰上了在Vancouver Art Gallery 的莫奈展。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长得足够游览到附近的有名景点,去几遍都是足够,但是好像也很短,短到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了解一下当地人的生活。班上上课的同学都是中国人,几个香港人,同学们都很棒,但是如果是有些外国人就更好了。

——石梦卓


永远难忘7月底在英吉利湾看国际烟花汇演。温哥华日落较晚,10点钟左右才开始汇演,也许是人在异乡特别容易伤感,看到最后那一霎那美如画的烟花时,很多人感动到落泪。在温哥华,最幸福莫过于在UBC Aquatic Centre游泳,里面有三个泳池,都是恒温的,还有两个跳水板。每天最期盼的事就是晚上能游泳两个小时。如今回到广州,依旧无比怀念那时在水中无忧无虑的时光。愿今夏所有美好的瞬间,都成为今生难忘的回忆。

——吴冰


到达的第二天,我和同伴去了离温哥华有两个小时车程的小镇白石镇,期间坐过站两次,但好在最后还是找到了。这里就像一个郊区富人区,各种建筑高低层次感强烈,有童话风,日式风,传统美式风,就像一个白石版圣托里尼。白石镇位于美加交界线,四季都有充足的阳光和沙滩,因冰川迁移带来一块冰川漂砾在沙滩上,被漆成白色,因此得名白石。闲逛的时候我们走进了Ruth Johnson park,他是白石的开拓者,这里就是一片森林,在森林里坐着看海景,很悠闲。这里跑车很常见,最拉风的是傍晚的摩托车队。

——朱镜蓉


Part 4 总结篇


这次来UBC感觉一切都很美好,尤其是感受到了国外的学习氛围,是很活跃的。师生之前的互动也很多,我在journalism的课上,学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anthropology的课堂上,老师一直给我们布置assignment和课后阅读,即使学得很累,但是收获了很多,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同时,加拿大的风景和UBC校园的景色也是很一流,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