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召开

10月23日,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承办、广东科技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研究中心协办的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召开。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学术交流与研究部主任唐振福,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朱超华,广东省教育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处长李金俊、副处长周国平、副调研员周柳余等,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汤贞敏、秘书长孙丽昕,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中民、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执行院长李盛兵等近150人出席会议。成立大会由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人力资源部部长郭彦懿主持。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孙丽昕宣读了《关于召开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的批复》。华南师大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林闻凯代表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筹备秘书处作筹备工作报告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管理办法>(草案)起草说明》。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管理办法》和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和理事单位,以及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监事人选。

经过选举,李盛兵当选为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李琼、冯立新、戴黍、毛亚庆、顾阳、郭彦懿、裔传萍、肖松山、周二勇、郭航、杨利、傅爱兰、卢丽虹当选为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林闻凯当选为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朱建征、张志万、郑常青当选为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余玉娴当选为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监事。吴剑丽教授、吴树敬教授受聘担任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

会议还为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颁发牌匾,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理事、监事颁发证书,为第一届理事会顾问颁发聘书。

当选理事长李盛兵在会上用一个“任”字概括自己的感言,包括信任、责任、任务。他首先感谢大家对他的信任,认为当选第一届理事长深感责任重大,强调研究分会有4项重要任务,一是团结,就是要团结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管理者、老师、学生、研究者,共同为广东、大湾区中外合作办学事业作出贡献;二是建设研究和交流平台,就是要研究合作办学的规律、问题、理论和政策,带动大家在该平台交流,在交流中碰撞,从碰撞中形成共识;三是为省教育厅、各合作办学单位出谋划策,就是要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四是要打造广东中外合作办学年度报告,就是每年编著中外合作办学蓝皮书,梳理成绩、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为决策提供咨询,为实践提供指引,创新理论,引导舆论。

汤贞敏在会上对研究分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四点希望:第一,希望研究分会带领全体会员积极关注和思考国际力量对比与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充分领会党和国家的大国外交方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密切联系起来,对照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树立研究分会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原则立场。第二,希望研究分会带领全体会员密切研究和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态势与合作办学发展趋势,着眼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与港澳同行加强国内国际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境内外合作办学研究,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第三,希望研究分会带领全体会员立足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境内外合作办学的丰厚土壤,继往开来,并加强与国内其他省份中外合作办学的比较研究,主动参与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境内外合作办学的规则标准制定和重要议题研究,以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创新理论、引导舆论彰显研究分会工作的价值和作用。第四,希望研究分会带领全体会员切实按照学会章程及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和自身管理制度,加强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积极主动组织课题、承接项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断产出高质量高水平成果。

杨中民在致辞中表示,成立研究分会,目的在于为政府、专家学者及中外合作办学工作者提供一个高端、深度的研究平台,促进经验交流、规律探索和实质合作。研究分会的宗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为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和政策咨询。他表示,华南师范大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的理事长单位,将高度重视分会的工作,严格按照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的要求,为各兄弟院校搭建好这个平台,切实发挥好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同时,他也希望各理事单位和理事会全体成员能加强交流,勠力同心,共同做好分会的各项工作,助力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国际示范区,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朱超华在讲话中表示,成立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非常有意义,有助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为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改革与持续发展服务。他希望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的各成员单位,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紧密合作,充分发挥研究分会这一学术交流合作平台的作用,在推动广东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有序、健康发展,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学术活动和课题研究等方面,担当使命、履行职责,作出贡献。

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成立后,随即召开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打造高等教育国际示范区”为主题,围绕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政策与改进、中外合作办学优质育人模式探讨、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与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保障与示范、中外合作科学研究的推进与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的冲突与改进等议题深入交流。研讨会由岭南师范学院副校长戴黍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立新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顾阳教授主持。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学术交流与研究部主任唐振福以“后疫情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建设”为主题作演讲,围绕合作办学定位、合作办学规范、合作办学认证、合作办学思考四个方面展开。他重点分析了合作办学五个方面的定位问题:一是一项事业——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获得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二是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供给需求平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三是三个遵循:遵循法规、依法办学,遵循合同、落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确保教育质量水平;四是四个服务:服务国家的外交大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科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五是五个主体: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和家庭都要共同助推中外合作办学。唐振福还介绍了目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情况。

李金俊作“努力推进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演讲。他首先强调政策遵循:一是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以及教育部有关文件;二是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三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力”;四是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为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和广阔空间。此外,李金俊还介绍了目前广东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举措。他指出,广东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举办的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项目共有89个,其中本科层次以上35个、专科层次54个;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已有15个,其中独立法人机构5个,占全国同类机构数量的二分之一。广东采取合作办学的举措主要有七项:一是加强校内合作;二是积极放宽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三是鼓励跨学科专业建设;四是主动全面发力;五是紧密对接需求;六是加强监督管理;七是支持以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缓解疫情影响下国内学生出国留学的学习困难。

李盛兵教授作“广东省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演讲。李盛兵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第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高质量如何?第二,区域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如何?例如广东省合作办学高质量如何?他认为,要保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就要有高水平管理校长团队和师资队伍、严格的管理和开放的教学模式。对一个省、市的合作办学高质量进行界定,他认为可以从三个要素考虑:规模、层次和布局。最后,他还提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四条路径: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观;二是中外合作办学要“冲补强”,引进世界顶尖大学和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补合作办学的规模和布局的不足,强质量和特色;三要重视内部质量文化建设;四要加强外部质量评估。

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毛亚庆教授作“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保障与示范”演讲。毛亚庆表示,UIC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其发展要基于历史发展的要求,与大湾区的定位及大湾区产业链结构发展相结合,不仅要回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对接国际需求,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他介绍,UIC立足博雅教育,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博雅人才。学校未来发展在坚持注重英语教学、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博雅发展的基础上,将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基础上,注重科研和研究生院建设。在人才质量培养保障体系方面,通过建立了专业设置的严格审批机制、董事会领导下的学校管理体制、博雅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考招生高质量生源、专门的校外评审官制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定期的教学质量全面评审和顾问委员会等方式,强化对学校的办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顾阳教授作“全人教育及质量保障:实践与探讨”演讲。顾阳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行贯通式的“全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全球招聘一流师资,授课语言以英文为主,构建国际化的教学氛围;建立重点实验室以及校企联合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学生可以跨学科修读课程,文理并重;开拓多种国际交流途径,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实行书院制,注重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努力建成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一流研究型大学。

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助理裔传萍博士作“中外合作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演讲。裔传萍介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一所聚焦于理工科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究型中外合作大学,是中以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是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中国校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实现本科教育的三个“一致”:一是身份一致,入读学生同时要注册以色列理工学院学籍,修读专业与本部完全相同。二是体验一致,师资水平保持两个校区一致;所有专业教学活动都严格遵循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术标准和教学内容;学校拥有一流的实验环境,采用以色列理工学院的设计;以色列理工学院所有教育资源都对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学生开放,学生不仅可以去本部进行一定时期的学习,还可以到超过100所世界理工名校进行交换学习。三是结果一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毕业生除了获授本校学位和毕业证书之外,还可以获授以色列理工学院学位证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能力、尤其是研究能力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学生基本相同。

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郭彦懿副教授作“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实践与思考”演讲。郭彦懿介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数理基础教育,学校采取小班教学模式,本科生实行学年论文要求,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在教师队伍方面,来自莫斯科大学的教师接近80%,有9位院士在给本科生授课。科研方面,正逐步建立中俄联合的基础学科科研中心。在人才引进实践过程中,他提到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作为国家级平台,正在破解两个问题:一是学校能否促进国家其他重大平台的发展?二是莫斯科大学着重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学校能否继续引进莫大的优质资源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基础学科人才,并把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希望后期能就这些问题与专家们进行深入探讨。

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顾问、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美学院院长吴树敬教授作“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国际化办学经验与成果分享”演讲。吴树敬指出,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更重要的是植根中国的本土文化。他介绍,和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类似,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师资,实行小班教学、全英教学,聘请助教。学生可以到境内外70余所学校进行交流。结合中国大学的要求,学生也要参加军训、学习思政课、体育课等。

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天津大学校长助理、天大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中方负责人肖松山博士作“融汇中美 扎根深圳——努力建设新工科示范学院”演讲。肖松山指出,办好中外合作大学可以分三步:第一,引进;第二,融合;第三,创新。他强调不同的学校,新工科建设应该有不同的方案,要因地制宜、因时而新。深圳学院“新工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特别是以新兴工科或者交叉学科为重要依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以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为己任,构建新时代工程教育培养体系。深圳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专业培养体系、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和通识教育培养体系。他认为,新工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艺术素养、实践和创新能力、领导和组织才能、系统和生态思维,要培养能够引领和塑造未来的“全人”。新工科不仅要适应、服务,更要引领经济社会特别是工业革命向前发展。

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党总支书记李琼副译审作“中外合作办学优质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为例”演讲。李琼介绍,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是一个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体系先进、具有优秀示范效应的国际化创新型学院,目前是四个本科专业,在校师生规模1000人。暨伯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五融”是指管理体制的融合、培养理念的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融合、培养方法的融合以及培养过程的融合,“一体”是指通过上述“五个融合”,落脚于培养洞悉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中国与世界,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栋梁之才。她提出,在新发展背景下,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中外合作办学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建立融合互信的中外合作高校命运共同体,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二是提升办学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建成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三是聚焦在推进创新的发展战略,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持续的动力。

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杰克逊国际学院院长卢丽虹教授作“职业教育国际化实际路径——聚焦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演讲。卢丽虹指出,无论是意识层面还是政策层面,从中央的宏观布局到广东省具体规划实施都对持续扩大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出了殷切希望。她介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院校以及“双高”院校。学校让学生坚持早读和晚自习,还会开新生家长见面会和分班家长会,在日常运行管理中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此外,学校还会定期召开各种教研活动,二级院系老师与外方老师共同开发专业标准,精品资源课程、编写双语教材、合作教学等。她认为,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是师资,特别是双语师资,但高职院校里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调动二级学院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配合工作,真正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让培养学生的工作真正能够落地。

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外事办主任李绍琳博士作“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与挑战”演讲。李绍琳介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有四个中外合作项目。学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21年以来,做到了“五满意”——学生、家长、用户、局方、社会满意。但她也指出这些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办学层次。华人社会对学历的追求是越高越好,而专科只能发专科的文凭,在国内专科已经不怎么值钱的情况下,很多人也不看好国外的专科文凭。二是教学质量。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而在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的要求下,很多学生上课听不懂,降低教学效果。三是经费保障。中外合作办学投入大、实训教学成本高,且目前仍未出台中外合作办学学费标准的政策文件,导致合作办学学费只能维持在低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入不敷出,学校和教师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四是疫情防控。许多课程要求线下完成,而疫情时期上网课会削弱教学效果。

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顾问、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吴剑丽教授作“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的策略与挑战”演讲。吴剑丽指出,团队在对9所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调研中,发现合作办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律地位不明确,在合作期间有些权责不明晰,在税收、招生以及相关学位和学历认证方面存在法律上不明晰的问题。二是政策体系还需完善,对中外办学机构的独特性认识不充分,政策严谨度还有待提高。三是办学资金保障不足。四是社会认知度不够,招生地域分布不均匀,招生率差异大。五是内部管理问题,有些中外双方管理团队中文化差异性需要真正建立融合。六是有些中外双方权责利不够明晰。另外,吴剑丽以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例分享了后疫情时代的办学与质量保障。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从国际化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创新,注重交叉融合,包括教师团队的融合、课程的共建共享、管理团队的互相培训融合。在教学手段的创新方面,学院在疫情期间利用华师砺儒云平台实现双方的教育资源共享,保障教学顺利开展。其次是国际化评估体系的创新,从建院开始,学院就重视评估,邀请了美国国际化评估专家对国际化办学进行评估,建立了“课程×教师×管理×教学×环境×评价”相互支撑与协同,以质量保障为引擎的生态发展系统。

1_副本.jpg